南华早报最近的一篇文章 “Never The Twain Shall Meet” 是两位作家对于“西方制度” 对亚洲国家和前殖民地的影响和贡献的相反论调。这两位作家是热衷帝国旧梦的 Niall Ferguson 和印度裔的 Pankai Mishra。
其实国家民族之间一向互相学习,并不值得大惊小怪。一个聪明的国家会视乎国情,把人家的长处吸收,敝处借鉴。比较笨的可能会由于偏见或傲慢而自封。更愚蠢的则把人家的一套不论好歹,合适与否也照单全收,自寻死路。
新“发展”国家的经济体系均有西方“资本主义”的影子,是十分自然的事。英美帝国过去一两个世纪的成功有其原因;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。Ferguson 为此感觉自豪,我也替他开心。不过假如他认为亚洲国家和前殖民地有今天的成功,要多谢前帝国霸权的殖民政策的话,则欧美应该跟阿拉伯国家叩头才对。当欧洲从黑暗迷信的中世纪苏醒过来的时候,全靠阿拉伯人把天文,数学,甚至曾被一把圣火烧掉的希腊哲学,再次介绍给西方,间接把他们引领到科学逻辑的轨迹上发展。至于日本嘛,在未曾把抄袭改良的天份西向之前,欠下中国的文化债简直多不胜数,难道又会向中华文化说声 “阿哩咖多”?
再者,Ferguson 所指出的“好处” 带有强烈偏差,目光也比较短浅。帝国列强所定下了的国际经济“游戏规则”,现时是顺者暂生,逆者即亡。这是历史带下来的客观现实。从长远的角度看,Mishra 对“肆意资本主义” 的定论是正确的,后果也是必然的。越来越多的消费社会,早晚会为了争夺日益短缺的天然资源拼个你死我活。相反地,Ferguson 相信“有钱能使鬼推车”,认为资本主意激励出来创意,自然会解决人类面对的种种困难。这想法很天真,对环境极限和人类的相对渺小似乎了解不足。
整篇文章中最莫名其妙的一段评语是:“今天,由于北京的干预,香港人为逐渐失去了殖民地时代所享有的民权自由而愤怒,所以游行时挥动殖民地时代的旗帜。” 试问该文作者能够举几个实例供读者大众研究一下吗?历史对某些港人来说,似乎越来越虚幻。
我很喜欢的一个英语网站:“和谐探索” 中,就南华早报这段话的一个评论(第13),实在一针见血:
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有位黑人学生在学校宿舍挂起黑奴时代的旗帜,并引以为荣,把自己的父母气个半死。另一位黑人声言她讨厌黑人,也拒绝承认自己是黑人。新闻链接分别为:(http://www.theblaze.com/stories/black-college-student-wins-fight-to-display-confederate-flag-in-dorm-room/ 和 http://dimewars.com/Video/Bi-Racial-Girl-Wants-To-Join-The-KKK.aspx?bcmediaid=c5563388-b053-48ae-a6ac-9f1cc34bc9e6)
这个网上的评论认为:每个社会都会有几个自卑感过浓,或者为求出位不顾一切的神经人士,不足为奇。但在美国,更夸张的报导也不会说:“今天,在南加罗莱纳州主要为黑人的 Beaufort 市,学生们为了不满华盛顿中央政府的逐渐干预,剥夺了他们在黑奴时代所享有的民权,于是悬挂旧日南方联盟政府的旗帜。” 这方面,香港的传媒实在比美国的前卫,自由,也更有想像力。
97 回归当时,国际喉舌传媒都预测香港“玩完”。谁料 “马照跑,舞照跳”,简直是对“自由传媒” 的一种蔑视。所以十五年后报纸仍然不停地天天高唱香港的安魂曲。一般的港人对历史兴趣不大;十五年下来,报章每天都说做殖民好。以前有港督,有政治部,有洋督察踢屁股,顶爽!又怎能不恨爹娘晚生了几十年,让自己沦为中国人呢?
过渡
15。01。13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