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 18 October 2020

创意灵媒


很多人都經歷過如有神助的「靈感」一刻,及時把握的話可以引發「創意」。但捕捉「靈感」並不容易,猶疑之間,「靈感」隨時消失,只留下輕微熱量隨著腦電波逝去。由「靈感」帶動的思潮與一般思考不同,屬「創意」範疇,並非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。


「靈感」哪來的呢?「靈感」一詞雖然經常被亂用濫用,但實際上就如字面所說,是「靈性的感覺」,是形而上的「靈機一觸」。有那麼玄?有!簡直玄之又玄!


英語的 inspiration,同樣神秘。據說 inspire 一字,源於上帝含著「阿當」用灰塵造的鼻子,一口氣把靈魂吹進他體內,中東人的始祖才開始「有肉有靈」,正式做人。上帝把當爺爺的「灰塵鼻」放嘴裡肯定需要愛心支持,而「塵化人」這一招創意無限,沒有靈感的人是無法想象出來的。看來,我們的祖先,不分中外,都比現代人更瞭解「靈感」的本質。


人通常不知道自己下一分鐘會說什麼;就算早有準備,在最後一刻也會生變。故事中人也不例外;縱使有情節規範引領,故事人物都有個性,與作者和其他角色有「互動」關係。小說中人雖屬虛構,卻同樣具備命運與業力,並非一位注重情理的作者可以任意擺布的。從這角度看,作者只不過是個「靈媒」,負責將他幻想出來的人物的故事傳遞給讀者。在長篇小說中,作者與故事人物要共處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,共同演變。這「靈媒」角色更為明顯。


寫《笙歌》的時候,我經常都會好奇我一手「創造」出來的「文明過後原始人」今天會面對什麼挑戰,具體會如何反應。偶爾也會「靈機一觸」,一個從未想過的主意會在腦海閃過,給故事帶來新情節,甚至影響發展方向。所以我經常隨身攜帶本子,方便記下這些「通靈指示」。不知道上帝是否也會同樣地記下世人無時無刻的禱告和諸多要求,以便跟進。


可能每個人內里都有天生「靈機」,但好像我們的「本心」,內臟,氣息等,沒有足夠意識和「醒覺」的話,平常不易察覺。雖然外來刺激偶爾也會引發靈感,但創意並不一定要依靠經驗或外在因素,否則也算不上真正的「創意」。


電影中的巫婆「通靈」時都顯得冷靜泰然,不會過分興奮。可能「靈感媒介」也需要具有高度集中力,才可以把不明來源的「訊息」捕捉,傳遞。這推測沒錯的話,那麼「靜坐」會否比一般為求顯得不同而拼命標奇立異的「創意訓練」更能培養創意呢?放鬆、集中、醒覺,會不會是通往「靈機」的根本途徑呢?


谭炳昌 2020.10.18


English:Mysterious Inspiration
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