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 6 May 2017

創意與中庸



人類自稱「智人」,真的有點兒自誇,因為連傻瓜也知道,一般人的智慧很有限。而我們智慧不高,並非完全由於天分所限,很多人根本不喜歡也看不起思考。經濟環境許可的時候,無知是顯示家底的手段之一;一無所知,笨手笨腳,波鞋帶不會綁,荷包蛋不會煎,是富貴人家孩子的身分象徵,比穿名牌更體面。當然,在人類短短的歷史裡,曾經出現過異常聰明人士把我們集體帶出困境,或帶來思想突破。但這些真智人是極少數,毫不典型,當時也不一定得到大眾的認同。所以叫人類「好彩人」,可能比「智人」更貼切。但人類在地球史裡只不過是幾秒鐘前出現的物種而已,幸運能持續多久,有待觀察。


部分地區享受了幾十年的「安定繁榮」,愚蠢開始普及,成為時尚,製造了不少似是而非卻感覺良好的自我評價和無釐頭志向。其中比較流行的是「無限創意」。何謂創意?甚少人想過,反正努力與眾不同便是了,質疑創意可能被視為憤世嫉俗,萬萬不可!「創意」雖然破壞性遠遠比不上「民主自由」這類國際明星級口號,但不明就裡,閉眼狂推的話,還是弊多於利的。

例如老師們都有壓力教學生創意無限,另類思考,卻不一定意識到個中矛盾。老師的教導,某程度都是一種「樣板」。要真的做到「創意無限,另類思考」,可能要把老師的一切指引反其道而行,否則等於墮入了另一個思維窠臼而已。又例如大型企業流行的員工訓練,喜歡鼓勵大家「走出框框」,卻沒有對「框框」清楚定義。成功的話,會做成企業大混亂。一個團隊的凝聚力,很大程度上依賴了一個行之已久,經歲月磨煉成型的所謂框架。時間長了,框架難免變質變形,需要修補改良,與時並進。但一次過集體把腦袋脫離框架的話,做成的混亂可以想象。再者,當人人一窩蜂往框架外動腦筋的時候,有勇氣重回框內操作的人會否諷刺地成為新「另類」呢?

其實創意跟生物的基因突變很相似,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然變異,刻意製造不了。況且不是所有異變都會帶來改良,很多異變都沒有價值,甚至有負面影響。假如老師們專心傳授越來越多越複雜的現有知識,一少部分學生自然會發生思維突變。配合天時地利的話,其中再一少少少部分甚至有可能搞出個突破。這現象幾千年來如是,未來也不會有大改變。社會只要對這些另類人士盡量容忍開放,給他們的「反叛思維」一個合理空間發芽,便已足夠。現代和歷史上的超高創意天才,都沒有跟師傅正式學過另類思考。

凡事都有正反兩面,但很少人會考慮過分強調創意的反效果。社會上過分推崇創意,會令「一般人」覺得自己因創意不足而有「缺陷」。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創意,週一學畫畫,週二芭蕾舞,週三學書法,狂草也臨帖,結果樣樣不三不四,孩子失去信心,心理扭曲傾斜,社會又添加一個滿肚子怨忿的三不像。

將「一般人」降級為貶義的人肯定數學很差。沒有「一般人」,「好彩人」這自大物種根本不成形。「一般」這平均值,是我們這群居動物的定義和描繪。假如大部分人都有愛因斯坦的腦筋的話,那麼愛因斯坦的智商只不過一般,毫不突出。要全部人超越平均,在數學上不可能,是荒謬臆想,不是什麼抱負。中國人的中庸之道,其實包含了深厚實在的哲理,反映了成熟的社會經驗。「一般人」是我們這物種的基礎和力量,不容忽視,更不應貶低。再者,就算我們都聰明甚於愛因斯坦,繪畫比美梵高,音樂勝過莫扎特,也不會改變人類在宇宙大圖像中微不足道的地位。搞哪麼多為啥呢?

「智人」 崇尚了 「創意」 幾十年,殺人武器花樣多了,埋頭刷手機屏的行屍滿街了,政棍的語言偽術花巧了。除此之外,人類有些什麼實際進步和得益呢?「創新」之餘,我們不應該忘記,更萬萬不能輕視,現成框架的貢獻和存在價值。沒有原來框框的基礎,沒有慣例和習俗的約束和支撐,創意會完全失去意義,甚至連觀念也不會出現!也許當全人類拼命往框外挖新意的時候,返回框架內思考古老的中庸之道是最有創意的建設性行為。

譚炳昌 2017年5月六日





No comments: